【智库视角】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分析(

2024-01-13 00:50 分类:凯时k66娱乐 来源:admin

  原标题:【智库视角】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分析(四)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关停人流易密集场所等防控措施。面对疫情发展的持续性、难预测性和防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分析,不断论证,进而制定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削弱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临汾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持续收集、整理、推送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分析文章,供读者参阅。

  “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日。”随着2月3日央行1.2万亿流动性注入和逆回购利率下调,中国经济战“疫”已经打响,针对疫情冲击的经济分析亟待并肩而上。根据传播动力学的最新研究(Andy Zhang,2020),本次疫情有望在2月末迈过高峰期,在5月末基本平息。据此,我们认为,疫情对大部分线下服务业的刚性冲击料将延续至二季度,并在期间逐步衰减。其对金融业、第二产业的弹性冲击则料将局限于一季度。由此进行分项推算,我们预测,虽然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将有明显下滑,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将逐季历经修复、反弹与企稳,全年经济增速料将守住5.6%的底线,在全球乱纪元下仍保有相对优势。疫情平息后,经济增速反弹的短期窗口,以及经济增质延续的长期机遇,将依然值得关注和期待。

  第一阶段的研究回顾:粗共识,多分歧。1月20日至今,随着疫情的超预期发酵,中国经济研究者们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众多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初步取得了粗线条、方向性的共识,但是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将留待第二阶段研究加以解决。

  第一,冲击量级。围绕本次疫情产生的经济成本,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当前各研究者尚存在着较大分歧。但是,两个基本共识已经初步形成。其一,短期冲击较大。疫情的强传染性,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挡,高杠杆下受限的政策空间,以及经济全球化退潮,都可能放大本次疫情的经济冲击。因此,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当前研究的预测值主要集中于5.8%-5%的区间内,并且第一季度增速破5%的概率较大。这表明疫情引致的短期压力不容轻视,亟待逆周期调控政策及时应对。其二,长期影响有限。当前大部分研究认为,无论是基于国际经验,还是中国经济自身韧性,在本轮疫情冲击过后,经济增速将大概率迎来阶段性反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长期道路预计不会因此中断。

  第二,冲击渠道。在当前研究的共识之中,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沿以下渠道进行,并随着疫情的延续而次第展开并加重。其一,打击消费需求,尤其是对线下服务业产生显著拖累。其二,恐慌情绪引致金融市场踩踏和流动性风险,并由此向实体经济的信贷、投资环节传导。其三,若疫情长期延续,则可能造成人员、物资、资金的流动困难,打乱生产配套体系,抑制工业生产,尤其对中小企业造成损伤。其四,若疫情长期延续,则将干扰国际贸易,出口增速承压。其五,若以上路径未能得到有效阻断,则可能对居民就业产生持续的负向影响。但是,围绕上述渠道的冲击强度、主次关系和兑现时间,当前研究的分析依然较大。

  值得强调的是,物价水平的波动不应被视为本次疫情的核心影响。针对本次疫情是助长通胀或是抑制通胀,当前研究存在不同观点。不过,从历史经验看,无论方向如何,其影响力度是相对微弱的。因此,料将不会对货币政策等托底工具产生制约,也无需被纳入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三,政策应对。总体而言,当前的研究共识倾向于适度加强逆周期调控,及时阻断上述冲击渠道。在财政政策层面,针对性的减税降费、降低社保缴费率等见效快的举措,目前得到较多研究支持。同时,提高赤字率、专项债加码等工具,也被广泛认为具有必要性。在货币政策层面,提前降准、降息,适度增加流动性供给,稳住私营企业资金链,以结构性工具支持疫情地区、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呼声较高的选项。但是,在政策窗口和政策空间的约束之下,政策重心应该落于财政还是货币,强调总量性还是结构性,这些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论。

  疫情冲击的核心变量:持续期,是关键。基于对于第一阶段研究的梳理,我们认为,虽然当前研究的分歧众多,但是追根溯源,引致这些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疫情持续期的判断。由上述冲击渠道可知,疫情持续期的长短,不仅决定了需求侧的承压程度,亦决定了冲击多大程度上向供给侧蔓延;不仅影响着内需的起伏,也左右着世界贸易的全局。因此,更加准确地、定量地预测疫情持续期,将是第二阶段研究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本次新冠肺炎演变至今,病理特征已被证明与2003年非典存在较大差异。基于“非典”案例对本次疫情持续期进行主观的、定性的推断,并不可靠。相反,基于最新实证数据,采用符合流行病学原理的数理模型,或将获得更为准确的预测。

  第二阶段的经济分析:冬寒虽冽,春信未远。我们认为,在本次新冠肺炎的冲击之下,2020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将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是冲击高峰期(一季度),季度经济增速将出现显著滑坡。第二是冲击退潮期(二季度),疫情进入尾声,但是对局部区域、产业的影响仍在,经济增速向上部分修复。第三是反弹企稳期(三、四季度),经济出现明显反弹,然后回归原有的长期增长轨道。

  在疫情阴霾之下,大量线下服务业的消费场景被强制性瓦解,由此产生的需求侧的一次性损失,难以在未来另加以弥补,因此将构成刚性的净损失。从结构来看,这类损失主要集中于以下行业。

  其一,住宿和餐饮业。本次疫情对外出就餐、旅行的需求产生较为严重的抑制,我们假设,在一季度,这一冲击将造成住宿和餐饮业损失掉2019年产值的40%;二季度,随着疫情退潮,上述冲击力度衰减为20%。由此,将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7个、0.31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二,电影娱乐业。根据疫情传播路径以及本次防疫的重视程度,我们认为,全国电影市场将大概率封闭至5月末,6月将恢复正常。由此,根据2019年电影票房的分布规律,可算出本项对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造成0.08个、0.03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三,批发零售业。考虑到当前疫情传播范围已超过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根据历史基准推测,一季度零售业由此承担的损失将占2019年同期产值的1.5%,二季度的损失力度将减半。由此,一季度、二季度经济增速分别受到0.14个、0.06个百分点的拖累。

  疫情造成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不畅,以及返工、开工延迟问题,均将对供给侧产生影响。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加急赶工等方式,逐步地弥补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缺口,并相应化解部分损失。所以,这部分冲击是弹性的。并且,此类冲击主要显现于一季度,至二季度料将因疫情缓解、企业产能调整而趋近于零。此类冲击主要集中于以下行业。

  其一,金融业。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已经多管齐下,着力保障市场流动性。因此,金融市场虽有振荡,但料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近年各大金融机构已构建了高度完备的线上交易和服务系统,疫情期间的交易便利性料无大碍。由此,本次疫情下,金融业的敏感性料将弱于“非典”时期,损失约为2019年同期产值的2%,对一季度经济增速造成0.16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日,受疫情影响,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客运量均大幅下滑。但是,根据统计,2020年春运前半程,客流量总体仅下滑11.9%。这意味着,在扣除春节旅游的客流后,约90%的春运旅客已经返乡,未来将形成刚性的返工需求。这一需求的兑现或较往年更加缓慢,但不会缺席。由此展望未来,一方面,随着春运返程开启,以及疫情在2月迈过高峰,客运流量有望部分修复。另一方面,虽然人口流动受限,但是为满足防疫工作、居民生活、企业赶工、远程办公等需要,货物运送量将相应增强,仓储、邮政、快递业务量亦将上升。由此预计,总体而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净损失将占2019年同期产值的10%左右,对一季度经济增速产生0.39个百分点的拖累。

  其三,第二产业。疫情所造成的延期开工料将对制造业、建筑业产生显著的冲击,但是后续的赶工有望在一季度内弥补这一冲击的70%。同时,抗疫工作要求部分医疗用品企业提前、全力开工,也会形成对冲效应。由此,我们预计,制造业、建筑业的净损失约占2019年同期产值的1.6%,对一季度经济增速造成0.50个百分点的拖累。

  值得强调的是,历经近年的高速发展,当前互联网经济已深深根植于中国经济的供求两端。面对疫情造成的人员、要素流动障碍,互联网经济不仅有望保持稳定,其中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电商物流网络,更可能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便利性加持,从而对疫情的经济冲击形成“缓冲器”。根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中国电商100强企业产值占GDP比重为12.9%。由此可以合理假设,对于上述冲击,互联网经济形成的抵减效应将不低于这一比例。

  历史经验和学术研究表明,在疫情冲击过后,居民被迫延期的消费需求将集中兑现,工厂赶工扩产,叠加前期刺激政策的滞后影响,通常会推动阶段性的经济反弹,并最终回归长期增长轨道。我们认为,保守估计,这一作用将对三季度、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带来0.2个、0.1个百分点的提振。

  在本次疫情发生前,我们对2020年中国经济的季度增速预测依次是6.0%、5.9%、6.0%、6.0%。以此为基础,对上述的分项影响进行加总,可以推算出疫情影响下对中国经济的新判断:2020年,季度实际同比增速预计依次是4.3%、5.6%、6.2%、6.1%,全年增速将大概率守住5.6%的底线。

  基于上述测算,我们维持此前的基本判断。一方面,本次疫情将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压力,并且主要在一季度显现。因此,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如果能提早发力,及时阻断冲击在五大渠道中的传导,则将实现更好的调节效果、更低的政策成本。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不会扭转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疫情平息之后,增速反弹所打开的短期窗口,以及后续经济增质所培育的长期机遇,将依然值得期待。

  (摘编自陆家嘴杂志,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钱智俊: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

  因此次疫情发生于传统新春佳节时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从消费需求、向生产生活、产业链重构、投资稳定性等这一线条展开,从目前来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

  本次疫情爆发于有着超常市场需求的春节之前,对消费影响较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消费大幅度减少。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百货交通、教育等传统生活服务业遭受到的冲击最大,一方面是在疫情管制期间停业将会让商家损失房租、员工工资、仓储等沉淀成本,另一方面是在疫情管制结束后,民众对公共场所消费的恐惧需要一定时期,对线下服务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消费需求的被动下降,降低了市场的需求,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生产与供给。

  从2003年“非典”影响类比可知,此次疫情对制造业需求侧的冲击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因为,即使此次疫情能在第二季度完全消退,居民的消费信心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居民消费品及其上游制造业都将面临需求萎缩风险,特别是汽车、房地产、时尚产业等中高端消费品行业。另外,制造业中的出口部门可能会面临境外客户订单转移导致的需求萎缩问题,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且国际竞争激烈的轻纺、电子、家电等代表性加工贸易部门。最后,与生活类服务为互补品的制造业也会因为服务需求的萎缩而受到牵连,比如与餐饮业互补的饮料食品加工业,与商贸服务相关的服装鞋帽、美妆饰品、家电家具制造业等等。

  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在供给侧是短期的,只要制造业企业能够有序开工,疫情对制造业产能的冲击就会在短期内快速消失。但是,目前情况下由于对企业的复工复产有一系列的防疫要求,导致中小企业复工成本上升、原材料运输成本上升等等。使得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经营困难,严重的情况下,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较长期的负面影响。

  湖北省作为重点疫区,短期内仍不具备企业全面复工的可能性。部分观点认为湖北省占全国GDP的比重尚不足5%,因此湖北的停工和封锁不会给全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然而,湖北企业的停工可能会引起产业链中断,引起其他地区上下游合作伙伴生产受阻。以武汉的汽车产业为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汽车工厂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除了东风、神龙、吉利等整车企业外,还聚集着德尔福、法雷奥、万向等汽车零部件企业500多家。如果武汉车企不能在短期内正常复工,恐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较严峻的供应链冲击。

  中美贸易争端以来,规避关税的贸易转移性境外产业转移时有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唤醒了低成本的生产能力,在境外形成了一个廉价产业链,如果我国的工业生产不能快速复工复产,新一轮的境外转移也可能发生。所以在科学防疫情况下,尽快的创造条件复工复产,恢复产业全链条的供给与生产是当务之急。

  但严格的防疫措施、原材料短缺和物流缓慢等引发的产业供应链中断,对产业体系和产业品牌造成的冲击要高于其他因素。一旦发生产业转移境外,形成境外低成本生产链对我国制造业的替代效应,会对工业体系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

  此次疫情爆发对农业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春耕春种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保障与供给,从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对此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疫情对农村养殖业的影响较为突出。一是市场需求萎缩。居民春节聚会取消和对动物传播疫情的恐惧,使得保质期较短的生鲜禽肉、水产、蛋奶等产品面临滞销危机。二是农产品物流受阻。疫情期间各地封路导致了部分养殖户饲料供给中断,且禽肉等产品无法及时运出,一些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型家庭养殖户面临倒闭危机。三是养殖原材料成本上升。疫情期间养殖产业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生产管理等费用上涨,提高养殖产业成本。

  随着5G的普及,疫情加速了线下消费向线上转移的步伐,如零售行业,线上购物从日用品向生鲜拓展,近期苏宁菜场、盒马鲜生、易果生鲜、京东生鲜业务量急剧增加。文娱行业,线上电影首发试水,电影《囧妈》和字节跳动签约,实施线上免费投放,这很可能是线下院线向线上转型的开始。文旅企业推出全景虚拟旅游文化项目,通过新媒体和虚拟现实等途径,将线下旅游转化为线上旅游。多家新媒体平台对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家医院建设工地的全程直播更是催生了“云监工”这一网络热词。各大学通过爱课程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放优质在线课程,教育培训机构则开放了正价课程、毕业冲刺、名师答疑、科普视频、学习资料等多种教育资源,在线课程免费将成为学习时尚。

  疫情加快了网络电商创新进程。如叮咚买菜平台率先推出了“无接触收货”服务,顾客可以选择无接触收货,UU跑腿、饿了么也随之跟进。在疫情冲击下,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新型业态将加快发展,苏宁、美团等零售企业已着手布局无人配送这一领域。

  疫情冲击下,很多服务企业调整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在家办公,《2020年春节企业复工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17.8%公司倾向于在家办公。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公司都宣布2月3日-7日在家办公。“线上复工”模式初具规模。由于用户需求激增,2月3日上午办公第一天,企业微信、阿里钉钉等办公软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问题。2月3日,华为软件宣布为江苏企业免费提供6个月远程办公平台使用权限,包括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远程办公系统和员工健康状况报告系统等。可以预见,线上云办公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为与疫情赛跑,许多互联网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科研合作,如腾讯设立2亿元资金池,发起“战疫开发者公益联盟”,面向全国招募开发机构,联合更多服务商抗击疫情。新药研发机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向全社会科研人员免费开放一系列先进的内部资源,包括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和大数据分享平台、高通量筛选平台、多个化合物分子库等。

  此次疫情可能会给养殖业在生产消费模式上带来新变革。为防止动物传人疫情的再次爆发,我国主要城市可能均会全面启动禁止家禽等活动物菜市场现杀的新规定,养殖业将会形成从单纯养殖养育向屠宰加工、分类包装、冷链运输、配送到户等一体化发展趋势,为现代养殖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养殖业可能会迎来新的一波生产标准化革新浪潮,中小型养殖散户会被逐渐淘汰。

  第一,要有计划地逐步输送劳动力返城就业,避免出现无序返程高峰。一方面,要坚持非主要疫区、青壮年劳动力优先返城,大学生、非急需行业、中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高危劳动力延后返城的基本原则,引导民众合理安排返城计划。另一方面,铁路、民航和长途客运巴士在售票时应严格把控客座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增派监管人员安排乘客分散就坐,确保所有乘客体温正常并全程佩戴口罩,防止疫情因春运返程而进一步扩散。

  第二,要合理调配紧缺的防疫资源,尽快推进企业分批、有序复工。当前口罩、消毒剂等防疫物资短缺是制约企业全面复工的主要障碍,各地方政府在复工问题上不能“一刀切”,不能让复工诱发大规模群聚感染。首先,应在保障医院等一线单位的防疫物资供应基础上,重点保障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其次,鼓励有基本防疫条件且有紧急业务需求的企业尽快复工。最后,对于防疫条件较差且没有迫切营业需求的企业,鼓励其延后复工。

  第三,要尽快启动应急企业救助计划,帮助企业降成本、渡难关。在国家已经推出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尽可能推出适合本地企业现实需求的救助计划。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减免或延后企业缴纳地方性税费,补贴企业营业场所租赁成本,增加财政担保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与水、电、交通、电信等公共事业企业合作降费或延缓收费,在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积极奖励上半年大规模吸纳就业的企业,引导现金流困难企业与员工达成临时性薪资调整协议等。

  第四,可根据各地财政能力发放电子消费券,以消费刺激经济快速复苏。消费是我国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疫情进入消退期后,各地政府可考虑与支付宝、微信、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发放限时、限量、定向的“电子消费券”,鼓励民众在指定时间内增加消费,帮助企业度过生存难关。此外,在发放消费券时,应优先向低收入、失业或就业困难居民倾斜,并将消费品类主要限定于购买民众基本生活所需的服务或消费品。各地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平台,实时监控消费券使用的大数据信息,做好过程把控,即使调整消费券发放策略,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2、长期政策: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防范类似事件的爆发

  在“非典”疫情之后,时隔十七年我国就再次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疫情,严重扰乱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秩序,这提醒我们必须要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防止类似疫情的再度爆发。

  第一,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受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捕食野生动物甚至是保护动物的行为屡禁不止,爆发下一轮动物传人疫情也不再是耸人听闻。因此,我国有必要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国家所有的野生动物资源统一管理,全面禁止野生动物的私人捕猎、交易和食用,由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国家林业、草原和渔业管理部门,组建专门企业,全面垄断国内野生动物的保护性开发。对于中医药所需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专门企业统一开发、加工、销售。此外,我国还应考虑将野生动物私人捕猎、交易、食用等行为入刑,从源头上切断野生动物疾病传人的风险。

  第二,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疫情防控体系,增强各地方的防疫能力。我国当前的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失衡,这导致落后地区可能无法及早发现疫情,或者疫情发生之后也根本无力管控,最后扩散到全国。因此,我国未来应一方面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预警发布权下放至县市级基层疾控中心,确保潜在疫情的早发现、早预防。另一方面,应建设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区域核心的全国防疫体系,确保各地常备充足的防疫场所、设备、物资、人员,确保潜在疫情在本省能发现、能处理,避免异地诊断和救治延误疫情管控的黄金窗口期。

  第三,依法拓展政府常态化信息公开的广度和力度,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此次疫情的爆发揭露了武汉市和湖北省在疫情防控体制上的诸多体制漏洞,而政府信息的不透明是导致这些潜在漏洞多年以来没被发现和填补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未来应在信息公开方面不断进步,建设透明型政府:在广度上,各级政府应逐渐采取信息公开的“负面清单式”管理体制,对于非法律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在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和智慧支持下提前填补体制缺陷和漏洞,以避免酿成更大的危机;在力度上,各级政府应探索信息公开质量的人民评议制度,定期组织媒体、企业、居民、学者等民众代表,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进行评议,并建立评议追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