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IR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83.3%,却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制造业复苏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景气度保持高位。并联机器人(DELTA占较大比重)具有刚度高、速度快、柔性强、重量轻等优点,与串联机器人一起构成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部分。在食品、医药、电子等轻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在物料的搬运、包装、分拣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两年,随着并联机器人在市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的新生力量。
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为瞩目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科技部的863项目,对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给予扶持。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智能机器人首次被纳入前沿技术中的先进制造技术,之后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迅速发展。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以低廉劳动力成本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拉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与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19年制造业生产工人平均年薪达到了58356元,同比增长8.21%,而人口结构中15-64岁所占的比例自2010年以来就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劳动力人口的不断下降与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倒逼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机器换人”将会成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Oxford Economics(牛津经济学院)发布数据显示,平均每个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都将“消灭”1.6个制造业工作岗位,中国的增加速度是最快的;按照目前的增速,到2030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400 万台,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渗透率仅1.5%,未来还有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 12643-2013 国家标准,并联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细分品类,指手臂含有组成闭环结构杆件的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由动平台、静平台和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支链构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每条运动支链分别由移动副、转动副、滚珠丝杆、连杆、滑鞍、支链体和伺服电机等部件组成。各支链分别通过所属连杆一端布置的移动副与动平台相连,并由在支链体上滑动的球副和转动副与静平台相连。
《2020年并联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并联机器人销量1.74万台,同比增长6.75%。2013-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07%,GGII预计2020年全球并联机器人销量1.96万台。相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加速扩张阶段。世界知名品牌包括勃肯特、ABB、BLIZX(博力实)、FANUC(发那科)、Adept、TreiBoost(泰勃)、Kawasaki(川崎)、YASKAWA(安川)、Codian(高联)、华盛控、阿童木等。
中国并联机器人市场主流的并联机器人为“3+1 轴并联机器人”(具备3个空间自由度和1个转动自由度的Delta机器人),由于具有重量轻、精度高,灵活性强等特点,搭配视觉定位系统后可快速完成工件的拾取、码垛等操作,“3+1 轴并联机器人”在食品、3C 电子、制药行业受到高度关注。2019年,中国并联机器人新装机量为4620台,同比增长30.14%,2014-2019年DELTA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49.43%。
中国并联机器人行业自2012年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主流并联机器人企业数量在10-20家左右。在发展初期,国外并联机器人品牌占据着中国并联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崛起,国产并联机器人品牌在中国并联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对国外并联机器人品牌替代趋势。
国内并联机器人企业主要优势如下:一方面,并联机器人价格更低。GGII调研数据显示,一台国产并联机器人价格处在8-17万区间,外资品牌并联机器人价格普遍在18万以上,国产并联机器人存在价格优势,且能根据厂家的特殊要求,提供定制服务以及成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本土化服务优势明显。国产品牌拥有产品服务的本土化优势,售后服务更为方便。
2019年DELTA销量CR10(前十厂商)累计2914台,占国内并联机器人市场份额的84.63%,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同时,在2018与2019年CR10中变化明显,尤其是国产厂商进步较快,充分预示着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稳定,能够抓住市场需求的企业仍有机会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